温馨提示:这篇文章已超过464拥国内排名前三的搜索引擎市场,同时有着MAU超4亿的360浏览器
为了使名不朽成为可能,需要有一个记录系统把个人的功绩保留下来,使之永远活在后人的心中。
由是观之,无恻隐之心,非人也……恻隐之心,仁之端也……(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) 关于孟子的恻隐之心,张祥龙先生这样写道:照理说亲子之情是源头,但这个地方他恰恰没有诉诸亲子之情,而是以一个大致是陌生的小孩子做例 [17]。3.也正是因为死亡的无条件性、绝对性,才能穿越血缘亲情的有限性、局限性,使儒家之仁的根基有趋于深厚、坚硬、普遍的可能。
如前所言,天地之大德曰生,天只是以生为道,是先秦思想家的共识,而以仁界定天地生生之德,主要是墨家和儒家。《论语·颜渊》中的颜渊问仁,若改礼为理,则儒家精神会体现的更纯粹些: 子曰:克己复理为仁。[11] 钱穆也曾论及《礼运》等儒家文献对墨家观念的融受 [12]。儒家在这个逻辑上有时会纠结,但再纠结也不会突破这个逻辑。其为物不贰,则其生物不测(《中庸》),即生生不息的天地大德。
比较而言,理学的路子更为开阔。于是互相冲突,而社会之纷乱由是起焉。为此,我们首先讨论这两个前提性问题。
其原因在于,如前所论,因为存在多爻变的情况,没有专动之爻,所以取不变者言之。由于八的突兀,历来注解甚异。[20] 杜预认为这里的筮例记载了两次分别用二《易》和《周易》进行筮占的情况。顺便说明,按此推衍,则《国语·周语》所载晋筮成公之归遇乾之否为三阳不动、三阴动,不动者皆阳,所以也应断为乾之七。
刘大钧整理:《周易折中》,第88页。首先,最直接、最关键的理由是,这三则言八的筮例,均涉及到《周易》的繇辞,说明是《周易》筮占。
且看其论艮之八的变卦法: 初、三、四、五、上爻皆变者也。若是前者,则如刘大钧先生所批评的:《屯》卦的上六爻,其筮数也是八而未变,若按此解,何以独指六二、六三两爻,而不及上六爻呢?[36] 若是后者,震卦两阴爻在屯卦确实不变,但在豫卦止上六爻不变,而六五爻正是从屯卦的九五爻变来的,明白的有一阴爻动,此参尚秉和先生说:震在屯两阴爻未动,若在豫只上六未动耳。[22] 廖名春:《〈左传〉、〈国语〉易筮言八解》,方铭主编:《〈春秋〉三传与经学文化》,第7页。那么,这就有7种可能的情况:一阴不动,其它皆动有三种情况。
廖名春先生认为:应当跳出以‘八为筮数的怪圈[②],并分别对三则筮例作出了相应的解释。一种观点认为《筮法》是三易系统之外的筮占术(如王新春、程浩文)。自五十五减去四十四,余十一。得贞屯、悔豫,皆八也。
这种说法是不能成立的。若是一爻变,只需径言得泰之某卦即可。
此《变卦法》中六之(2)之类也。参见[清]马国翰《玉函山房辑佚书》经编易类《归藏》,扬州:广陵书社,2005年版。
但若撇开这一前提,就不能成立了,因为若是属于多爻动的情况,按照前两例其不动者都是阴爻而没有阳爻,这才称八而非七。(《国语·晋语四》) 此则筮例,首当明确的是,存在多爻变动的情况。[34] 更且,既言贞悔则非指前后筮得两卦,诚如刘大钧先生所说:通观古人注释,从未见有人解初筮之卦为‘贞,再筮之卦为‘悔者。独不思此卦阴阳爻皆有,何必言少阴八,而不言少阳七乎?[40] 若果如韦昭所说泰卦无动爻,则李道平的批评是对的。[30] 惠栋引京房之论,并说:穆姜筮往东宫遇‘艮之随则云‘艮之八,是乱动不变[31],也是强调它与一爻变相区别的情况。其二,关于三则言八的筮例是否属于《周易》系统的问题。
[24] 高亨:《周易筮法新考》,《周易古经今注》,北京:中华书局1984年版,第157-158页。刘大钧整理:《周易折中》,第543页。
[21] 《春秋左传正义》,第2051页。栾保群、吕宗律校点《日知录集释:全校本》,上海古籍出版社,2006,第52页。
原载《孔子研究》2018年第5期 进入专题: 左传 国语 。其实这个问题的提出有一个前提,就是认为之八和皆八是不同的。
它们是《左传·襄公九年》记载的遇艮之八,《国语·晋语四》得贞屯、悔豫,皆八也以及得泰之八。当其筮时,盖得(本文作者按:其营数从上至下依次是九、六、六、九、八、六)《艮》卦,其营数为四十四。[44] 王化平:《艮之八、泰之八和贞屯悔豫新解》,载《学行堂文史集刊》2012年第1期。很多学者有感于《左传》、《国语》筮例言八者仅三处从而无以会其同[⑤],这诚然有其道理。
是在《周易》,皆‘利建侯。引随之卦辞曰元亨,利贞,无咎,是以之卦卦辞占之也。
[38] 《变卦法》四之(2)是指三爻为九六且均非宜变之爻的情况下,九六互变而成之卦。这是因为,艮之八不变爻在内卦,泰之八不变爻必在外卦,而贞屯悔豫皆八不变爻涉内外卦,可见八所代表的不变爻在卦中任何位置皆可。
至如穆姜筮而筮史断其详,今两处未见断其详不足为怪。[⑨] 《春秋左传正义》,影印十三经注疏本,北京:中华书局1980年版,第1942页。
观穆姜筮往东宫的上下文并无再筮的意味,所以筮史径言是谓艮之随。在《筮法》中,常出现的筮数是:八、五、九、四。今遍考《左传》、《国语》所载筮例,除了这三则言八者之外,并未有多爻动但不动之爻皆阴的情况,所以并未见到它筮言八者恐非偶然。前人的研究争论焦点其实在于两个方面,一是八是否为筮数,一是言八易例是否属于《周易》系统。
依法数之,至二爻而十一尽,故二爻为宜变之爻。四、试说得泰之八 《国语·晋语四》记载: 董因迎公于河。
此《变卦法》中四之(2)类也。廖名春:《清华简〈筮法〉与〈说卦传〉》,载《文物》2013年第8期。
总体来看,学者们更加倾向于认为秦简《筮法》、《归藏》等是不同于《周易》系统的。按此,得泰之八就有一阴不动、二阴不动、三阴不动3类7种可能情况。
发表评论